挣脱教育枷锁,拥抱勇气之光 ——读《被讨厌的勇气》有感

发布者: 发布时间:2025年06月27日浏览次数: 23

   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,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中,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:为何用心良苦的教导难以触动学生?为何师生间的沟通总被无形的壁垒阻隔?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以阿德勒心理学为脉络,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对教育本质的全新认知——教育的核心并非强行改变学生,而是引导他们挣脱心灵的枷锁,拥抱选择与成长的勇气。


   一、课题分离:重塑师生关系的认知基石 书中提出的“课题分离”理论,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中“教师主导”的思维定式。阿德勒指出,辨别课题归属的关键在于:“某种选择的结果由谁承担,即为谁的课题。”课题分离的本质,是承认每个个体的独立性。当教师放下“必须让学生按预期发展”的执念,将“是否改变”的选择权交还学生时,反而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。这并非放任不管,而是以“尊重”为前提,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支持,而非强行干预其人生课题的选择。

    二、自我接纳:破解中职学生的自卑困境 中职学生常因学业评价体系的单一性而陷入自卑,认为“成绩不佳”等同于“价值低下”。阿德勒对“自卑情结”的阐释让我豁然开朗:自卑本身是人类进步的动力,但若将其异化为“我无法改变”的借口,便会形成心理桎梏。真正的自我接纳,是坦然接受“不完美的当下”,同时相信“自己拥有改变的能力”。


    在教育实践中,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重构价值认知——打破“成绩至上”的单一评价标准,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独特的优势。无论是动手能力、沟通技巧还是创造力,每一种特质都蕴含着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当学生从“自我否定”转向“自我接纳”,才能摆脱自卑的束缚,将注意力聚焦于“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”,而非“如何逃避失败”。

    三、共同体感觉:构建平等共生的教育生态 阿德勒提出的“共同体感觉”,为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——教育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塑造,而是双方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“成长共同体”。传统教育中,教师常以“权威者”的姿态制定规则、评判行为,这种“上下级”的关系模式极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。而共同体感觉的核心,是将他人视为“伙伴”,共同朝向“成长”的目标。


    在共同体视角下,课堂纪律的制定、学习目标的设定都可以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。当教师放下权威身段,以“伙伴”的身份倾听学生的需求、尊重他们的建议时,教育便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变为“主动合作”。这种关系的重构,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也让教师从“单方面付出”的疲惫中解脱出来,实现教育过程的双向赋能。

   四、勇气的教育:点燃内在成长的火种 《被讨厌的勇气》的核心,是对“勇气”的诠释——勇气并非无所畏惧,而是即便心怀恐惧,依然选择向前迈进。作为教育者,我们的使命不是为学生扫清所有障碍,而是赋予他们面对障碍的勇气。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在于,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培养,更需要克服自我怀疑、突破环境限制的心理力量。

    教师的鼓励与信任,是点燃勇气火种的关键。当我们以“成长型思维”看待学生的每一次尝试,而非以“结果”评判成败;当我们肯定“努力的过程”而非仅关注“最终的成绩”,学生才能在安全感中积累勇气,逐步建立“我能行”的信念。这种内在力量的培育,远比知识的灌输更能支撑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乘风破浪。

    五、在接纳与放手间,遇见教育的本真

    阅读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如同经历了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。它让我明白:教育的困境,往往源于对“改变他人”的执着,而真正的教育智慧,在于学会“接纳”与“放手”——接纳学生的独特性,放手让他们在自我选择中成长;接纳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,放手让勇气成为指引他们前行的光。

    作为中职教师,我们可以用阿德勒的智慧,帮助学生挣脱“被定义”的枷锁,拥抱“被讨厌的勇气”,最终在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,以自信的姿态,向下踏实扎根,向上稳步生长,撰写独特的生命篇章,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意义。